《函数与方程》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函数与方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函数与方程》教案1第一课时: 3.1.1
教学要求: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
教学重点:体会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
教学难点:恰当的使用信息工具,探讨函数零点个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思考:一元二次方程 +bx+c=o(a 0)的根与二次函数y=ax +bx+c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讲授新课:
1、探讨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
① 探讨:方程x -2x-3=o 的根是什么?函数y= x -2x-3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
方程x -2x+1=0的根是什么?函数y= x -2x+1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
方程x -2x+3=0的根是什么?函数y= x -2x+3的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
② 根据以上探讨,让学生自己归纳并发现得出结论: → 推广到y=f(x)呢?
一元二次方程 +bx+c=o(a 0)的根就是相应二次函数y=ax +bx+c的图象与x轴交点横坐标.
③ 定义零点: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f(x)=0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的零点.
④ 讨论:y=f(x)的零点、方程f(x)=0的实数根、函数y=f(x) 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关系?
结论:方程f(x)=0有实数根 函数y=f(x) 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 函数y=f(x)有零点
⑤ 练习:求下列函数的零点 ; → 小结:二次函数零点情况
2、教学零点存在性定理及应用:
① 探究:作出 的图象,让同学们求出f(2),f(1)和f(0)的值, 观察f(2)和f(0)的符号
②观察下面函数 的图象,在区间 上______(有/无)零点; _____0(<或>). 在区间 上______(有/无)零点; _____0(<或>). 在区间 上______(有/无)零点; _____0(<或>).
③定理: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 (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④ 应用:求函数f(x)=lnx+2x-6的零点的个数. (试讨论一些函数值→分别用代数法、几何法)
⑤小结:函数零点的求法
代数法:求方程 的实数根;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 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⑥ 练习:求函数 的零点所在区间.
3、小结:零点概念;零点、与x轴交点、方程的根的关系;零点存在性定理
三、巩固练习:1. p97, 1,题 2,题 (教师计算机演示,学生回答)
2. 求函数 的零点所在区间,并画出它的大致图象.
3. 求下列函数的零点: ; ; ;
4.已知 :(1) 为何值时,函数的图象与 轴有两个零点;
(2)如果函数至少有一个零点在原点右侧,求 的值.
5. 作业:p102, 2题;p125 1题
第二课时: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教学要求:根据具体函数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 通过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使学生体会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用函数观点处理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教学重点:恰当的使用信息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什么叫零点?零点的等价性? 零点存在性定理?
《函数与方程》教案2一、创设情境
问题画出函数y=的图象,根据图象,指出:
(1)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等于零?
(2)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始终大于零?
二、探究归纳
问一元一次方程=0的解与函数y=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答一元一次方程=0的解就是函数y=的图象上当y=0时的x的值.
问一元一次方程=0的解,不等式>0的解集与函数y=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答不等式>0的解集就是直线y=在x轴上方部分的x的取值范围.
三、实践应用
例1画出函数y=-x-2的图象,根据图象,指出:
(1)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等于零?
(2)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始终大于零?
解过(-2,0),(0,-2)作直线,如图.
(1)当x=-2时,y=0;
(2)当x<-2时,y>0.
例2利用图象解不等式(1)2x-5>-x+1,(2)2x-5<-x+1.
解设y1=2x-5,y2=-x+1,
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两条直线,如下图所示.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是(2,-1),由图可知:
(1)2x-5>-x+1的解集是y1>y2时x的取值范围,为x>-2;
(2)2x-5<-x+1的解集是y1<y2时x的取值范围,为x<-2.
四、交流反思
运用函数的图象来解释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并能通过函数图象来回答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五、检测反馈
1.已知函数y=4x-3.当x取何值时,函数的图象在第四象限?
2.画出函数y=3x-6的图象,根据图象,指出:
(1)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等于零?
(2)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大于零?
(3)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小于零?
3.画出函数y=-0.5x-1的图象,根据图象?
《函数与方程》教案3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1. 针对函数及其图象一章,查漏补缺,答疑解惑;
2. 一次函数应用的复习.
补充例题:
例1.如图,lA lB分别表示A步行与B骑车在同一路上行驶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
(1)B出发时与A相距 千米 ……此处隐藏19718个字……>[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用“上网收费”这一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并用问题启发学生去思、鼓励学生去探、激励学生去说,努力给学生造成“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情势,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近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二)享受探究乐趣
1、探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设计意图]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在数与形两个方面的关系,为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直线交点坐标的关系作好铺垫。
2、探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从而在头脑中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单纯地记忆,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此时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乘坐智慧快车
例题:我市一家电信公司给顾客提供两种上网收费方式:方式A以每分0。1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方式B除收月基费20元外再以每分0。05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如何选择收费方式能使上网者更合算?
[设计意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规范解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将上网问题延伸为例题,并用问题:“你家选择的上网收费方式好吗?”再次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人翁的学习姿态。通过此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有效地理解本节课的难点,体会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的应用。
(四)体验成功喜悦
1、抢答题
2、旅游问题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对竞争充满兴趣的心理特征,用抢答题使学生的眼、耳、脑、口得到充分的调动,并在抢答中品味成功的快乐,提高思维的速度。在学生感兴趣的旅游问题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本节课难点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不断完善新的认知结构。
(五)分享你我收获
在课堂临近尾声时,向学生提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六)开拓崭新天地
1、数学日记
2、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用数学日记给学生提供一种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方式,以体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并使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事物,体验数学的价值。作业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体现分层教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教学设计反思
1、贯穿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突出一个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3、体现一个价值——数学建模的价值
4、渗透一个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
《函数与方程》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课件
五、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