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时间:2024-03-05 08:22:27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5篇)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5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摔跤吧,爸爸》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

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了电影《摔跤吧!爸爸》。影片讲述了印度全国摔跤冠军马哈维亚·辛格·珀尕训练两个女儿成为世界摔跤冠军的故事。我被珀尕严厉而仁慈的父爱所感动,也深深感叹吉塔和巴比塔的努力拼搏精神。影片中主人公的经历完美的阐释了“理想+行动=成功”这一定律。

父爱是深沉而伟大的。珀尕是一位教练,更是一位父亲,他对女儿们严厉而慈爱。这位“教练”在训练时冷酷无情,对“学生”没有丝毫怜惜和妥协。他要求女儿们必须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跑步,练习各种摔跤动作,并和男人肉搏。当她们反抗时,他毅然决然的剪掉了她们的秀发,全然不顾她们会因此而遭人嘲笑。因此,他的女儿们曾经一度恨透了这个“教练”。但作为父亲,珀尕也有温柔的一面,可以说他是一个对女儿们极富感情“虎爸”。父爱,有时只是一个表情,一个动作,这些小细节我们也许都不曾在意,而它,恰恰就是最深沉的父爱呀!吉塔和巴比塔开始并不理解父亲,只是觉得父亲残酷,到后来她们才发现自己是何等幸运、如此幸福!

勤奋是通向成功的不二法宝。吉塔和巴比塔的成功当然不仅仅因为爸爸施加的压力,她们自觉自发的勤奋拼搏精神最终把她们推向了巅峰。滴水穿石,这对姐妹终于坐上了世界冠军的宝座!她们取得的成就,不仅实现了父亲的愿望,为国争光,也给当时印度重男轻女的社会偏见重重一击!她们宣告,女孩也能成为强者!

理想召唤行动,勤奋铸就成功。作为青少年,我们都要认真思考,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为之不断努力。像吉塔和巴比塔那样,我也有一对关爱支持我的父母,而且我生活在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和富强民主的国家,我一定珍惜好时光,努力进取,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铸就辉煌灿烂的人生!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2

一开始对于这部电影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看的,大概是因为空间朋友圈都在推荐这部电影,说评分很高,所以和舍友去看了,但是后面越看越震惊。

看了简介,说是喜剧片,其实剧中喜剧的成分并不是特别多,完全是励志的表现,而搞笑的部分也只有“我”作为表哥看到的经历的一些事情吧。可能是因为对于印度的不了解,在看到女孩子14岁就要嫁人时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开头觉得爸爸叫吉塔和巴比塔练摔跤,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没有问过女儿是否愿意,就自己做主让她们完成自己的梦想,后来认识到爸爸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让她们可以选择自己以后的生活时,我真的被震撼到了,父爱可以如此的伟大而又无私。表面上是父亲为了自己的梦想而训练她们,实际上则是为了她们以后的发展,为了她们自己的未来,为了让她们可以逃脱14岁就嫁人的命运。

在此之后,吉塔和巴比塔理解了父亲也越来越热爱摔跤这项运动。即使是被男孩子看不起被别人嘲笑,也毅然决然的走上了摔跤这条道路,并且最后越走越远。

片中出现转折的地方是吉塔的屡次失败,是她对于父亲那些训练方法的不理解,是她迟来的“叛逆期”。而父亲却没有和她争论,而是以自己的方法不断教导着吉塔,最终赢得了摔跤的世界冠军。

在这过程中,在吉塔失败而又不理解父亲的时候,我和舍友有过两种猜测,一是吉塔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继续让父亲指导,最终成为世界冠军;另一种则是吉塔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而巴比塔则是对父亲的做法深信不疑,最终成为了世界冠军。两种结局的猜测侧重点各有不同,第一种侧重于吉塔的转变,表现父女之间的温情以及和好如初理解父亲的过程;而另一种侧重于吉塔和巴比塔的对比,表现父亲是正确的,因为父爱让我们相信最适合我们的才是最好的。思考了很久之后发现,第一种猜测可能更合理一点,第一女主应该是吉塔,在之前少儿组比赛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了,并不是说吉塔和巴比塔双女主这样不好,而是这样的话没有办法完全突出重点,无法体现父爱如山这个主题。

即使整部电影是励志的,是喜剧,但是父爱依旧是贯穿整部电影的线索,让人印象深刻,又不禁落泪。

第一次写影评,中间的不足请谅解,以后会继续改进的。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3

昨日和泰米去看了电影《摔跤吧!爸爸》。

一个印度体育明星吉塔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我们俩跟傻子似的一边看一边激动挥手:吉塔,加油!摔死她!特么摔死她啊!!

好电影让不专业的观众在电影院的沙发椅上激动不已。

淳朴的故事,电视剧般的镜头推移,丰满的人物形象。有点受不了的是,演员的服装,应该是今年电影里最不耗钱的服装了,还有印度的拍摄场景,一眼看去:这地方比我小时候还穷很多很多!

没办法,它还是让整个电影院激动:忽然一起哄笑,忽然一起喊加油。

电影里,各个公众号有人看到印度的女性地位低下,有人说宣扬女权主义,有人说是强势的父亲把自己未完成的梦强加给女儿,甚至有的说真诚地暴露了印度体育体制的腐败和无作为。

作为感性的,只为了去看一场电影而去看一场电影的观众,很直观地被感动的

原因是:对,别以锅碗瓢盆为伍,要付出血汗,要成就自我,要有一个好的未来。

女孩,从来不是男孩的附属品,也不是家庭的牺牲者。她和男孩谈恋爱,结婚,怀胎十月和巨痛生产,都不是理所应当。

没有男孩的时候,女孩有自己,有学习,有朋友,有电影,有书,有新报名的培训课。

独立的人格,价值观,及不依赖其他人,不抱怨的生活态度,从来都不是别人给,是自己经过修炼才能具备的本事。就像电影里面吉塔,成为一个被世界记住的冠军,是血汗,是数场兵不刃血的鏖战,是坚定不胜不罢休的信念。

我们大多数人并不需要被世界记住,只想认真记住自己的生活轨迹,不那么快堕入平庸罢了。

片里父亲的伟大,让人动容。完整有力的父爱,是让儿女记住他的好,以他在生活里的坚强奋斗为榜样,当他们在生活的战争中被打倒时,支撑他们的是幼时印在脑海里那强健的形象:是的,我爸爸那么好,他告诉我一定可以自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和苦难抗争到底。

从出生到死亡,你的人生就是场摔角赛。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4

前几天,我再次利用空余的时间观看了一遍《摔跤吧,爸爸》。这是一部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的励志电影,它打破了印度电影叙事的传统。电影是20xx年在中国正式上映的,时过三年,说是一部经典应该并不为过。

电影中的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曾是印度的国家摔跤冠军。因为生活所迫,他不得不放弃摔跤。于是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就希望有一个儿子来帮他圆了赢得世界级金牌的梦想。可是天不作美,他老婆接连生了四个女儿。在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本以为自己梦想就要破碎时,他却 ……此处隐藏6248个字……女孩们、那些被迫做繁琐家务的女孩们、那些被嫁出去生儿育女的女孩们,明天你不仅跟澳洲选手比赛,还是跟这些轻视女子的人比赛!”

网上有许多对电影里这位爸爸严苛教育的抨击:抨击他为了自己心中放不下的梦想逼着女儿训练,跑步剪发摔跤,丝毫不顾及他们自己的意志,摧毁了他们作为小女孩的童年。可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突然就明白了:在你小的时候,你还不能够懂得,一个来自小地方的女孩子,它的人生究竟有多少种不一样的可能?答案:微乎其微。

父母的严格要求,是有他们的原因的。唯有从小的严格,由外向内的严格,才能为你的以后带来一些可能性,尽管这样的严格会承受许多的不被理解,尽管这样的严格会耗费掉好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与理解,父母为了你今后的那一丝丝可能,被子女乃至社会误解也在所不惜。因为他们知道未来的你肯定会感激当时那个严格的父母,等你羽翼丰满、足够强大、有了跟命运抗争的资本,可以随心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不随波逐流、不为了生活而生活的时候,那种自由、那种高度、那种发自内心的愉悦、那种多一种可能的选择,将是你人生的一抹新色。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3

当之无愧的全球口碑炸裂作品。

影片结束,我还沉浸在紧张兴奋激动的状态,情绪完全随着剧情或喜或忧,忽笑忽泪。

一个电影迷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看到精彩的新片。

阿米尔.汗不愧是印度国宝级的电影大师,从《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到这部《摔跤吧!爸爸》,每一部作品都能成为世界级经典。只是有时我会感到疑惑:不明白电影引进方为什么要把这些绝佳的作品翻译成为鄙俗的中文名字。

“金牌并不一定非要男孩才可以获得”,当这位怀有夺取金牌之梦、连生了四位女孩的父亲意识到这一点时,眼冒神光,开始用一年时间全力培养两个具有摔跤天赋的女儿。

大女儿在苦练后第一次出场征战时的不屈眼神,令人无法忘怀。当可以无视周围人的嘲笑和鄙视目光时,她的真正对手,只有自己。

当那位14岁的新娘含着泪和这两位摔角手姐妹说,她是被父亲安排嫁给不认识的男人,然后就要生儿育女一辈子操持家务,只能过这种没有选择的人生,很羡慕这两位姐妹有一位虽然固执粗暴但是真心把女儿当成自己孩子培养时,这两位在心里还在怨恨父亲严厉的小姐妹幡然醒悟,原来她们自己眼里的磨难,在别人的眼里,其实是莫大的幸福。

于是,她们从内心深处立下志向,珍惜锻炼,开始主动早起,积极在简陋的练习场所苦练。

当没有怨言、只有汗水、泪水和坚持的毅力时,成功必然在不远处等待,因为那些受过的苦,终会照亮前方的路。

阿米尔.汗为了演好这部戏中的摔角手,短时间内增重50多斤,然后再减重苦练出肌肉,完美出演19岁、29岁和55岁三个年龄段的男主角,演技大开挂,将自己的演艺生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全力以赴的付出,让人肃然起敬。

顶级高手都是既有天分、又玩命的努力,他们取得的已非是常人眼中的成功,他们取得的是引领世人影响世界的成就。

他们的对手,是自己。

电影结束处,当获得世界冠军的姐姐把金牌取下,递给父亲时,父亲眼含热泪说出:“你是我的骄傲”时,没有人不被深沉的父爱所打动。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战胜了对手,战胜了自己。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4

《摔跤吧,爸爸》剧情很简单,一个曾是国家摔跤冠军的爸爸期盼生下男孩,为国拿下国际金牌,然而事与愿违,妻子连续生下了4个女儿。再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女儿也有摔跤的天赋,而后开始有条不紊地训练。即便其中苦难重重,最终创造奇迹。魔鬼般的训练看着很可怕,然而期间流露的父爱,深深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我把他们培养好,将来她们能够选择自我的伴侣。"她们的爸爸”至少,把她们当做自我的孩子,他为你们遮风挡雨,就是为了让你们能有自我的未来,自我的人生。“

肉体上很痛苦,可是父亲在她们成长过程中给予的爱却很深沉,大山一样的精神支柱,与此同时,却也尊重女儿的选择,即便明白她会走弯路,智慧的爸爸在女儿迷途而返时一如既往地给了支持。同时,教育不是控制,交给她们独立应对自我,爸爸以往训练她们,在命令她们跳入河中后,说道,“爸爸不能每次都能赶来救你,我只能教你如何去战斗,但你必须依靠你自我,能救你的仅有你自我。”这样的严酷,最终让吉塔力挽狂澜,在最终时刻创造奇迹。

用心做投入,而不是用头脑分析。

始终相信心念的作用,杨教师说,术为道用,技巧永远只是服务于我们的内在的发心。创造奇迹的人往往不是掌握无数技巧的人,而是内在拥有坚定信念,能够发挥天赋的人。回归本心,去深入了解自我,父爱发掘出自我的天赋,比掌握各种技能技巧更加重要,你将收获的就不仅仅是外在的荣耀,而是内心的笃定和从容,心的喜悦。《摔跤吧,爸爸》异常打动人,真实的故事,奇迹真的存在,只是你是否真正地相信并去践行罢了!最终的胜利,不仅仅属于吉芭,而是属于她的整个家庭,让我看到和自我生命的源头连接是多么重要,虽然不是每一个爸爸都像他一样坚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发挥天赋,但,和父母的连接必须是你人生路上力量的源泉,这份生命长河里源源不断的力量就是你在这个世间真正发挥天赋,完成志业无穷动力。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5

《摔跤吧!爸爸》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曾经的摔跤冠军辛格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凭34.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3.7亿元)创下了印度影史票房纪录。

阿米尔汉饰演的辛格一家生活在闭塞的村庄,这里从来没有出过学摔跤的女孩,两个女儿吉塔和芭比塔被灌输了辛格的冠军梦想,她们忍受着极其严苛的训练和他人的嘲讽。

影片中的父亲辛格的教育方式,引来了热议。的确,所有人都要承认,他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了顶级的摔跤手,在这个意义上,他非常成功。但他既严苛又疯狂的训练方式,以及强制要求女儿完成自己未尽的事业的做法,却让有些观众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如此“强权式”的父亲,《今日影评》的嘉宾又会如何来看待呢?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潘若简在《今日影评》中表示:“没有最理想的父母,也没有最理想的教育,同样也没有最完美的孩子。好的教育是给孩子一个能够有自由意志的教育,让孩子有空间去选择。”

在影片中,印度的女孩子过了14岁就要嫁人,以后的生活,就是生孩子、做饭。她们的生活本来就无从选择。而辛格确实以强权的方式,给了毫无选择机会的吉塔和巴比塔一种新的可能性。

从人性上讲,父亲以自己的意志行事,不可取。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特殊的社会环境,女性的社会地位,使得父亲必须根据孩子的天赋来为她们谋划未来。以及,最最关键的一点,父亲其实做到了因材施教,毕竟他看出来了女儿们摔跤的天赋,并不是无由来地瞎折腾。

甚至可以这么说,父亲其实是难得的伯乐,因为他真的知道,自己的孩子就是摔跤的材料,不培养是浪费人才。虽说很苦很累,但是总比孩子一生碌碌无为、浑浑噩噩要好许多,他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天赋、条件,其次为国争光就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接力下去。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